網頁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cpu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處理單元」之簡稱,它是使整部電腦能夠運作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元件。其作用就是當電腦系統開始運作時,CPU從記憶體內,讀取操作它的軟體的指令與資料,透過ALU運算出結果後存回記憶體,同時由主機板,與外界的I/O週邊溝通,達到資料處理的目的。CPU為控制整部電腦運作的中心樞紐,其內部包括控制單元、算術及邏輯單元、暫存器或記憶單元。
 略介紹如下:算術及邏輯運算單元(ALU):加、減、乘、除及比較、選擇、判斷等運算。


控制單元(CU):翻譯程式中的指令的解碼功能及協調控制各部門依指令執行使電腦自動化處理資料。

記憶單元:儲存目前正要被處理運算的程式或資料,容量以KB為單位。

輸入單元(Input,I/P):接受輸入的資料或程式,以供進一步處理。

如:鍵盤、滑鼠等。

輸出單元(Output,O/P):負責將CPU處理結果輸出,輸出於各種輸出設備上,如:印表機、磁碟機等。

暫存器(Register):暫時儲存資料,如用來儲存運算的累積器。其功能與記憶體相似。
CPU 的功能如何呢?主要為五個單元﹕

一﹐輸入單元

用來讀取給電腦處理的資料或程式


二﹐處理單元

用來執行計算﹔比較和判斷等運算功能


三﹐輸出單元

將電腦的運算結果和處理好的資料輸出


四﹐記憶單元

用來儲存資料或程式的地方


五﹐控制單元

按作業程序指揮上述單元的運作及交換資料通道的傳送
http://www.study-area.org/compu/compu_cpu.htm

科技產品----相機

 

相機發展史


法國畫家Daguerre有一天在一個小山丘上畫日落,突引發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能想辦法把真實的情景留下來呢?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另一位畫家Niepce,於是兩人開始了他們的研究。


1822年,他們發明了透視畫,這種猶如幻燈片的透視畫曾流行於明治中期的東京淺草一帶。

1826年,他們又進一步發明了日光膠版,終於在1839年發明了銀版照相。為了紀念這一發明,人們把這種銀版照相冠予Daguerre的名字。當初的銀版照相至今仍保存於巴黎。

幾乎在同一時期,英國的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解讀者Tarbot ﹙1800-1877﹚也發明了類似的照相技術。真正的「照相」名稱是在之後出現的。

1880年,美國的喬治.伊斯托馬發明了劃時代的感光膠片,並於同年創立了「柯達」,進而於1885年將膠片做成卷狀,放入捲筒內,終於發明了新型的照相機,。「你只要按下快門,之後的一切我們會幫你」喬治於1888年正式將新型的照相機推出市場時,自豪地對消費者這樣說。

喬治發明的捲筒式膠卷引起了發明大王愛迪遜的關注,如果把一張張的照片連接起來的話,豈不是可以製成動畫了嗎?愛迪遜於1891年發明了放映機,愛迪遜放映機只能放在一隻暗盒中看。但是它卻刺激了法國的Lumiere兄弟倆的靈感,他們於1895年將愛迪遜放映機改良成投影裝置,發明了電影。

在日本,第一位製造相機的人是小西本店,他就是後來的小西六的創辦人。1903年,當時的人們稱小西製造的相機為「手提暗盒」,由於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日本一片好景,小西相機十分好賣。可是追求高級品的日本人卻被德國的萊卡相機所吸引,威脅到小西相機的生存。

其實,萊卡早在1819年Daguerre的銀版照片面世之前,就已經開始活動的老字號。萊卡於1925年製造出了採用35mm膠卷的小型照相機,使照相機得到了普及。同時期,德國又發明了蛇腹型發條相機,由於價格只有萊卡的半價,所以很受一般大眾的歡迎。

1928年,田島一雄開了第一家照相店「日德相機商店,」第二年推出了一號機。

1934年,精機光學研究所在雜誌「朝日相機」刊出了一篇大膽的廣告「伊號潛水艇、九二式飛機、kwanon相機,都是世界第一」。

製造出第一台小型相機的是吉田五郎,他信觀音菩薩,因此就將自己製造的相機起名觀音﹙kannon﹚。吉田相機的大量生產要拜當時的日本工學的協力,當kannon相機推向市場時,聽取了吉田的表弟內田三郎的建議,把「kannon」名更改成了「kyanon」,這就是今天家喻戶曉的「佳能相機」。

1935年,「柯達」又有了劃時代的發明,「柯達」發明了三原色彩色膠卷,只要打印在影印紙上,一張漂亮的彩色照片就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終於實現了法國畫家Daguerre「把真實的情景留下來」的願望。

1937年,蘭度再為人類創新,發明了「波拉羅伊德相機」,這是一種立等可取的相機,有人笑稱這種相機為「instant camera」。蘭度的發想是受到他女兒的啟發,有一次他為家人拍攝時,他的女兒說「要是馬上就能看到照片該多好呀!」女兒的一句話,引發出了蘭度發明「instant camera」的發想。不過,「instant camera」真正推到市場上,卻是1948年。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的相機生產商充滿了生機。當時的人們生活十分困苦,然而向西方學習的思想卻促使人們去買相機。同時,日本開始出口相機。當時最出名的恐怕要數「荻本商會」了,荻本商會以銷售先進的單眼鏡頭相機為主,可是,人們對單眼鏡頭相機認識不足,一般都喜歡用雙鏡頭相機,荻本商會最終以倒產收場,老板一家也因此而離散。不過,單眼鏡頭相機在1955年以後幾乎佔領了整個相機市場。

之後相機技術不斷發展,1970年代第一次出現了自動嚗光相機,方便了相機的操作。1982年,攜帶方便的「compact 相機」,將「傻瓜機」帶到了世界上。

改變相機價值的震撼性發明的,應屬1986年發明的一次性相機。富士膠卷公司發明了「連鏡頭膠卷」,並迅速為大眾所接受,人們出門遠足再也不用把相機當作負累,隨處可買到,用後即可扔掉。

使相機世界震驚的當屬1995年卡西歐發明的數碼相機QV-10相機,其後各種類型的數碼相機相繼登場,人們再也不用擔心中途突然膠卷沒有了,只要帶幾張微型卡,就可以拍攝幾十、上百張相片,也可以直接利用電腦即時顯形、放縮小、拼圖等,其效果已遠遠超出了法國畫家Daguerre當初的想像。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82610747

[pascal]


[pascal]

如果是可計算的機器,那發明電腦的人應該算是法國的巴斯‧帕斯卡 (Blaise Pascal)。現在壓力的單位Pa(Pascal)就是以他命名的。在他十九歲時,為了幫擔任稅務局長的父親算稅,運用齒輪發明了一台可計算加減的計算機。


巴斯‧帕斯卡 (Blaise Pascal) 生於 1623 年,9 歲時與家人遷居巴黎。帕斯卡小時候非常聰明,他的父親見他年紀小,不讓他讀數學,他在12歲時卻在好奇心驅使下自學幾何學,並發現三角形內角之和是 180 度。父親知道了這事後甚為驚訝,連忙把歐幾里德的幾何學名著送給他。原來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之一也是帕斯卡在少年時代發明的!但請不要誤會,這台計算機並不是你現在手上那些纖巧的電子計算機,它只是一部手動的怪機器,每每需要經過一番複雜而緩慢的機械運動之後,才可以把簡單的計算結果顯示出來。不過,19歲的帕斯卡最初製造這部計算機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用來研究數學,他只是為了方便父親收稅而已。
後來帕斯卡做了很多有關大氣壓力的實驗,並確信真空的存在。有一次笛卡兒 (就是他說「我思故我在」嘛!) 去探訪帕斯卡,表示對真空的存在十分懷疑,並因此而與帕斯卡爭論了整整兩天。兩人不歡而散之餘,笛卡兒更在一封給惠更斯的信中以輕率的語氣寫道,帕斯卡「這個人的腦袋中實在有太多真空了。」可是過了一年之後,帕斯卡發現大氣壓力隨著離地面的高度而減低,由此推斷地球大氣層以外是真空。奇怪的笛卡兒於是突然改變口氣,自吹自擂的說兩年前他已經開始鼓勵帕斯卡從事這項研究,又說他自己雖然沒有做過,不過他早就料到這些工作是會成功的!
真空的想法後來又掀起了不爭論,但不論如何,帕斯卡的努力始終沒有白費。他在 1653 年出版的《液體之平衡論》 詳細地解釋了他的氣壓理論,後人形容這部著作對液體中的力學平衡作了非常完整和精闢的論述,是流體靜力學的第一部經典。帕斯卡在數學上也有重大的成就,他努力研究圓錐曲線,並發現了射映幾何學上幾條重要的定理。此外,他與費密的交流又奠定了現代或然率理論的基礎。

帕斯卡一生身體虛弱,長期受嚴重頭痛的困擾,去世時只有39歲。雖然如此,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物理和數學的研究。可能是因為他對生命的脆弱有深切的體驗,又或者因為他在少年時代受從事宗教運動的兄弟影響,終其一生,也對基督教的信仰有著莫大的熱誠。特別是有一次他的馬車在橋上發生意外,他連人帶車被半天釣在橋下,差點賠了性命。此後他更沉溺於宗教的思考,發表了不少有關人類苦難和對上帝信仰的著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對信仰的獨特理性辨解,他認為如果人有信仰但上帝不存在,人並沒有任何損失,相反如果上帝存在但人不去相信他,人便失去了一切。他又列舉很多或然率和數學的論證去重申這個說法,不過說到最後,他的結論還是﹕「人被迫要賭一賭。」
參考資料 http://www.hk-phy.org/history/chi/pascal.html